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博士生导师 - 正文
博士生导师

张运

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

张运,男,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挪威奥斯陆大学博士。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荣誉FellowHonorary FASE)、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FESC)、山东大学终身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安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余家大学或医院的荣誉教授。现任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兼任亚太超声心动图学会副主席、亚洲心脏病学会名誉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教育部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心脏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心脏联盟副主席等学术团体职务、担任Nat Rev CardiolJ Am Coll CardiolJACC Cardiovasc Imag5SCI收录杂志的国际编委、《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副总编辑等国内20多个杂志的编委工作。

(一) 学术推广

1. 张运院士从医42年,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治病救人的临床实践,使历年所接诊的数十万计临床患者(其中90%来自山东省)成为超声诊断学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在齐鲁医院建院128年的历史上,创造了数十种复杂和疑难心脏病首例诊断的记录,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他带领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急诊经皮冠脉成形和支架植入术、冠脉介入治疗导管远端血栓捕获术、经皮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心律失常射频和冷冻消融术等治疗新技术,2017年齐鲁医院进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6500余例,为全省之冠和全国前列,成功救治多例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大面积心肌梗死、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患者, 数十次获得医院危重病例抢救奖。他作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多年担任中央和省级领导同志的保健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多种疾病,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2. 张运院士作为全国或山东地区负责人,领导或参与了30余项国际和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作为卫生部心血管内科临床药理基地负责人主持和完成了100余种新药的临床试验,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3. 张运院士已举办10余期全国学习班,主办第三届世界超声心动图峰会、第一节亚太超声心动图协会年会、中华心血管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联合论坛等大型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已主办七届齐鲁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使之已成为山东省主办的品牌学术会议。从1986年挪威留学回国以来,他每年赴全国各地讲学20-30余次,将多项心血管病诊疗新进展和新技术推广到全国各级医院,听讲学员数十万人,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他应邀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主持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学术报告20余次。1994年6月2日《健康报》曾以“张运与中国多普勒”为题报道了他学术推广的重大贡献。1998年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授予他“突出贡献奖”、2004年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他“首届中国医师奖”、2017年中华医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院授予他“国际交流奖”、同年亚太心脏协会授予他“亚太学术领袖奖”、2014年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授予他荣誉Fellow(全球第18位获奖者),以表彰他为中国和世界心血管病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二) 学科建设

张运院士自1997年担任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以来,已建设9个亚专科,率领团队创立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心血管重构和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培训中心、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中心、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中心、国家卫健委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病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示范中心、国家卫健委临床药理基地、教育部博士后流动站、山东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国际合作实验室、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两期)、山东省强化建设的重点学科、山东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以及山东省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病学名列全国第4位,是山东省进入Top 10的唯一学科。2017年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评估被评为全国优秀,2017年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评估被评为优秀类第一名。

(三)人才培养

2005年张运院士所负责的本科生“诊断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他创立了山东省心内科博士点,已指导博士后14人,博士生83人,硕士生23人,其中1人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4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2人晋升教授, 12人获评博士生导师,6人获评二级教授,3人获评卫生部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获评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当选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2006年他被评为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四)学术影响

张运院士兼任亚太超声心动图学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常委、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教育部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副会长、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心脏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心脏联盟副主席、山东省医师协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团体职务,担任Nat Rev Cardiol,J Am Coll Cardiol,JACC Cardiovasc Imag,Heart等6种SCI收录杂志的国际编委、《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副总编辑等国内20多个杂志的编委工作。


(一)超声心动图学

1. 在国际上较早并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负荷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胎儿多普勒、心导管-多普勒同步血流动力学检查、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动态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等诊断新技术,在大多数心脏病患者中,实现了超声心动图取代创伤性心导管检查的诊断学革命;

2.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估测瓣口血流量、返流量、狭窄压差、返流压差、瓣口面积、分流压差、心腔和大血管压力、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速率、心肌松弛时间常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一系列新方法和新公式,建立了心血管疾病无创性定量诊断新体系;

3. 在多种心脏病患者中率先建立了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操作技术、标准切面以及定性、定位和定量诊断新方法,并将此技术应用于心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心脏外科手术的引导和监测,成功率、并发症、诊断符合率、对心导管检查的替代率等技术指标高于国内外同类研究;

4. 自行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多平面旋转式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软件系统,创立了三维超声测量局部和整体心脏功能和心肌重量的系列新方法,建立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多种心脏病的系列新技术,参与制定国际上第一个《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指南》;

5. 领导实施了全球闻名的EMINCA研究,建立了全球最大样本和涉及中国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健康成人超声心动图正常值和数据库,研发了可校正正常值个体差异的最佳数学模型,带动和参与了全球超声心动图联盟学会(WASE)正常值研究。

(二)动脉粥样硬化

1. 建立了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针对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缺如的国际难题,建立了斑块破裂和斑块内出血的新西兰兔模型、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ApoE-/-小鼠模型,为基础研究提供了适宜的工具;

2. 揭示了易损斑块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在国际上首次报告寒冷刺激增加心血管病事件的新机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调控新机制、红细胞和铁调素促进斑块不稳定的新机制、炎症抑制胶原合成的新机制以及血管重构的正性和负性调节因子;

3. 检出了易损斑块的易感基因和预警指标:发现了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多个易感基因,获得了国际多中心研究的验证;自行研发了测量斑块应变的软件系统,可准确预测斑块易损和破裂,提出了综合应用超声影像学和血清炎症指标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新方法;首次建立了国人颈动脉、股动脉和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超声测量正常值和界限值,成为我国广泛应用的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

4. 发现了可有效干预易损斑块的新靶点和新药物:首次证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过表达和血管紧张素(1–7)可抑制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优于临床应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心血管疾病的ACE2-Ang-7治疗新轴线的理念;首次发现过继转移Treg细胞可减轻易损斑块和腹主动脉瘤病变,他汀具有激活Treg而抑制炎症的作用;首次证明TRIB3 、ADAM17和NonO基因沉默可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首次证明雷帕霉素和中药通心络稳定斑块的作用不亚于大剂量他汀。

(三)心力衰竭

1. 建立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方法和标准:揭示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钙调蛋白表达异常机制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异常机制,研制了自动描记左房和左室压力-容量环的软件系统,建立了无创性测量左室舒张功能的系列新方法,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建立了超声技术测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毛细血管和冠状静脉窦血流储备的方法学。

2. 发现了可有效干预左室重构的新靶点和新药物:首次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过表达和血管紧张素(1–7)可改善糖尿病的左室重构和肾脏病变,优于临床应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首次证明TRIB3 基因沉默可抑制糖尿病左室重构,改善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

3. 首次证明血管和动脉再生因子的联合治疗作用:在肢体和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中,联合应用自制的血管再生和动脉再生因子,有效建立了缺血部位的功能性血管网络,显著改善左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20余篇(其中IF≥20的论文13篇,IF≥10的论文30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90余篇,主编专著16部,参编专著39部,参编国际指南2部,主编和参编国内指南20余部,发表论著被国内外文献引用1万余次,2014-2017连续四年入选国际爱思维尔出版社评选的 “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其他省部级奖励40余项。